传承红色文化,老区发展迎来巨变!
时间:2024年10月04日 编辑:王海清 来源:内蒙古晨报
保护传承挖掘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
国庆75周年之际,晨报融媒记者走进内蒙古多个红色革命老区,了解到红色革命老区在新时代欣欣向荣,繁荣发展,为加快打造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而努力奋斗。
桃力民村革命根据地:
红色土地见证历史
“当年桃力民地区是属于东胜管辖,但并不与东胜接壤,是一片飞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对这一片地区管辖力度极弱,而且它又靠近陕甘宁边区,就成了一片滋养革命的沃土。”在鄂托克旗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工作人员李振远向晨报融媒记者介绍。
桃力民革命根据地早期的创始人是杨子华和韩是今。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中,韩是今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于是转移到了桃力民。后来经过一番周折,韩是今和杨子华接上了头,在与上级党组织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两人商定分头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杨子华对外公开的身份是教书先生,桃力民冬学私塾就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韩是今以“货郎”身份做掩护,假意走街串巷卖羊肠,实际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就此,开始创建桃力民地区抗日根据地。
统一战线的思想
从桃力民小学传播开来
1935年,杨子华争取到各大户的支持,正式将冬学私塾创办成全日制的桃力民小学,杨子华担任校长。学校进行了多项近代教育改革,积极接纳女子入学,并为贫寒家庭的学生给予帮扶资助。
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学校以爱国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在学生中组织起“抗日民族先锋队”,先锋队队员组成歌咏队,演唱抗日歌曲,渐渐地我党统一战线的思想就从这里传播开来,这里也成了最为重要的宣传渠道。
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
1936年秋,韩是今徒步跋涉到定边,终于与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取得了联系,与陕甘宁边区党委和党中央正式接上了关系。至此,许多我党地下工作者通过这里转换身份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地下工作。
“这里可以说是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党民族政策的实验田和实践基地、以及党的红色秘密交通线”。
“现在的桃力民村可不一样了,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村里‘文化驿站’看看。”李振远说。
“文化驿站”的歌声
赞美村民的幸福生活
在“文化驿站”,记者看到村民正在演唱集体创作的《唱响桃力民》,每一句都表达了村民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我们年轻时就喜欢唱歌,但是那时候生活过得一般也就唱不起来了。现在日子好了,吃饱了、穿暖了,种地也机械化了,没那么累了。在田间地头上,我们几个老姐妹也开始唱歌了,在村里‘红色驿站’活动室也唱。只要村民乐意听我就愿意唱。现在只要一有村里组织的唱歌活动我就参加,我们还代表村里去镇上、旗里、市里参加村歌比赛了。”桃力民村的村民文艺小队的几位队员兴高采烈地说着。
桃力民村探索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如今,桃力民村依托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探索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配套建设智慧党建、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室、红色驿站等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载体,打造“三同”实践体验户12户,与桃力民红色文化发展中心、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陈列馆、桃力民遗址群、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室、红色驿站等串点成线,形成一条精美旅游线路,吸引游客驻足,成为全市乡村文化旅游重点嘎查村。
近年来,鄂托克旗充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鄂托克旗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文化在这片革命老区“热”起来、“活”起来。
历经岁月变迁,4次迁址的桃力民小学,如今依旧屹立在鄂托克旗的大地上。现在的它成为了一所极具现代化的学校。
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桃力民小学见证了我们国家从战火纷飞,积贫积弱到如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朝着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进着。
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
坚定不移地走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
“1939年10月,韩米仓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多次挑着货廊担,冒着生命危险刺探国民党县衙军政情报,韩米仓就是大口村人。”张三恩指着墙上的照片向晨报融媒记者讲述着韩米仓的故事。
大口村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
还是乡村旅游热门地点
张三恩1955年出生于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发生在大口村的革命故事从小耳熟能详,2014年建立了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后,张三恩也总在自己空余时间去做教育基地的讲解工作,将大口村革命故事,讲给每一个来参观的人。
据资料显示,1937年,国共两党联合抗战,河府工委派员到此宣传抗日救国,于1938年4月建立四区区委,1948年1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创建绥晋陕交界新解放区,为解放准格尔旗做出重要贡献。
现在的大口村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还是乡村旅游热门地点,更有“瓜果之乡”的美称。
大口村变化明显
谈及大口村的变化,张三恩说道:“变化那可不止是一星半点,简直是翻天覆地,以前的革命故事都是靠大家的口口相传,而现在建立了教育基地后,不仅能将革命故事更全面的体现,还能通过展示老物件让前来参观的群众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革命故事。”
在张三恩的眼里,大口村的变化不仅是建设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还有交通、环境、收入等。
“现在的沿黄公路在过去都是黄河,我过去要去龙口镇里开会都得过两条河,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开车20多分钟就去了,而且为照顾革命老区发展,我们村在2009年就修了沙石路,2012年村里就全部通了柏油马路,相比其他村那可谓是‘遥遥领先’。”张三恩说。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旅深度融合
带动经济发展
在采访中,张三恩还提到,因黄河护岸工程的建设,不仅保住了原来的沿黄高产粮田,经整合后还新增加了2000多亩高产粮田,玉米的产量从1400斤/亩提高到了1600斤/亩,以前西瓜一亩收入约4000元,现在能达到6000元一亩。
近年来,大口村坚定不移地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旅深度融合,带动经济发展,加快打造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
内蒙古晨报晨网综合报道组
编辑:红色华夏网